寶劍出鞘:美國生物藥廠首度面臨反托拉斯訴訟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biz互動英語報】提供商、職場中各式場合的速效應用英語,讓你在職場、社交領域掌握競爭優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5/23 第2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寶劍出鞘:美國生物藥廠首度面臨反托拉斯訴訟
   
深入報導 破除GDP的迷思:拼經濟也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
   
研發創新 進入AI世代,三大趨勢引領產業變革
快魚吃慢魚時代:那些導入新創求轉型的大企業
   
智財管理 加拿大專利規費之減免規定
   
 
寶劍出鞘:美國生物藥廠首度面臨反托拉斯訴訟
李秉燊/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本文作者為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2019年3月18日、20日、22日,連續三起指控AbbVie Inc.(AbbVie公司)不法利用龐大的「專利叢林」為利器劃分世界市場,讓Humira��(Adalimumab)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在2023年之前無法進入美國市場與之競爭的起訴狀送進了美國伊利諾州北區聯邦地院。本案為繼化學藥品的「逆向給付」議題之外,第一起針對生物藥品的原開發藥廠與生物相似性藥廠間協議是否違反美國反競爭法的訴訟,劍指開發蟬聯全球十大暢銷藥物寶座、年銷售額近200億美金之「類風濕性關節炎」處方聖藥Humira��的AbbVie公司,後續訴訟如何開展值得留意。

圖片來源:Pixabay

美國市場中某些特定藥品高昂的價格,讓人民怨聲載道;專利權賦予原開發藥廠的獨占地位若被濫用,市場將持續呈現寡占,藥價也不斷向上飆升,造成病患在醫療負擔上苦不堪言。此議題不僅是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時政見的標靶,亦為國會朝野一致聲討的對象。2019年2月26日,七位大型製藥公司的負責人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排排坐,面對議員對日益高漲的藥價問題的一致砲火。

幾周過後,美國民間也展開了法律行動。紐約州零售商工會福利基金會(UFCW Local 1500 Welfare Fund)、邁阿密警察保險基金會(Miami FOP Lodge 20 Trust Fund)和巴爾的摩市政府(Mayor and City Council of Baltimore)分別於2019年3月18日、20日和22日,在美國伊利諾州北區聯邦地院代表其會員行集體訴訟(class action),起訴AbbVie公司和其他七家生物相似性藥廠濫用專利權利,以和解協議延遲生物相似性藥品進入美國市場,違反反托拉斯法(或稱反競爭法,antitrust laws)。

案件背景

三案之起訴原告皆代表所屬工會勞工或員工起訴Humira��(Adalimumab)的原開發藥廠AbbVie公司和曾與AbbVie公司行Humira��專利爭訟後卻達成和解的七家生物相似性藥廠,包含Amgen Inc.(Amgen公司)、Samsung Bioepis Co., Ltd.(Bioepis公司)、Mylan Inc.(Mylan公司)、 Sandoz, Inc.(Sandoz公司)、Fresenius Kabi USA, LLC(Fresenius公司)、Pfizer Inc.(Pfizer公司)和 Momenta Pharmaceuticals, Inc.(Momenta公司)。

起訴狀指控前述七家生物相似性藥廠曾向歐洲或美國的藥品監管機構(如歐洲EMA和美國FDA)申請其所開發製造的Humira��生物相似性藥品上市許可,並獲得核准。AbbVie公司卻利用其對Humira��所擁有70幾件、超過百項請求項(claim)的專利權,沒有生物相似性藥廠能輕易迴避或挑戰無效成功的談判優勢,與生物相似性藥廠分別達成協議,使七家生物相似性藥廠自2018年10月起即分別得於特定時間在歐洲上市販售各自所開發的藥品,但遲自2023年後方得陸續進入美國市場[4]。此舉係劃分市場(divvied up markets),推遲價格較為低廉的生物相似性藥品進入美國市場數年時間,除讓AbbVie公司不法維持市場獨占地位,亦因阻礙市場競爭讓其可保持高昂商品價格。起訴狀中亦指出,由於AbbVie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壟斷地位,Humira��在美國市場的每位病患每年平均需負擔的總額自2012年的19,000美元至2018年翻倍至38,000美元。

AbbVie對Humira��的專利布局

專利布局部分,原告在起訴狀亦整理AbbVie公司如何併購BASF公司取得Adalimumab的開發權並申請上市的過程,並細數AbbVie公司對Humira��專利布局。除保護藥品結構之核心專利在2016年12月31日到期外,其餘針對藥物劑型(14個專利)、製程(24個專利)、適應症(22個專利)和包含診斷、注射器材(15個專利)等共75件專利,其中有一製程專利直到2034年方專利權期滿。

訴訟標的

起訴狀指控該協議協助AbbVie公司提供或維持超越競爭的價格(supra-competitive levels),因此使原告受到損害。訴訟標的主要包含(1)基於美國Sherman Antitrust Act第2條規定,認為AbbVie公司以遠超過100個專利形塑成的「專利叢林」(patent thicket)阻止生物相似藥品進入而壟斷市場;(2)指控AbbVie公司以「不正當的大額逆向給付」(a large, unjustified reverse payment)與本案同樣列為被告的生物相似性藥廠達成和解,已構成201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FTC v. Actavis, Inc.案訂立違反競爭的標準;和(3)被告以協議(contract)限制生物相似性藥品在2023年進入美國市場係以契約聯合或共謀限制州際間或與外國之間的貿易或商業的契約,劃分市場,違反美國Sherman Antitrust Act。

被告反應

在起訴狀提出後,被告群尚未提出答辯,但AbbVie公司在2019年3月26日提出一份動議,請求法院將目前三件案件加以合併,讓同一法庭和陪審團審理,以避免判決歧異;此外,AbbVie公司和Amgen公司透過新聞發布或受訪時振振有詞的指出,該等和解協議讓原本要到2034年才到期的專利排他權,在2018年就讓生物相似性藥品得進入歐洲市場,最遲在2023年底被告的七家生物相似性藥廠所製造的藥品也會進入美國市場,因此為「增加競爭」(pro-competitive)而非「反競爭」(anti-competitive)。

小結

生物藥品的創新門檻高、製程繁複、監管嚴格,不論在研發過程中資力投注和時間耗費均所費不貲,因此上市後價格較化學藥品高昂數倍。從專利權保護角度觀之,原開發藥廠在生物藥品得規劃和申請的專利布局亦較化學藥品複雜而完整,專利數目因此水漲船高;有研究指出,單一化學藥品專利通常個位數,然而,單一生物藥品包含其製造和治療方法的專利通常超過個位數甚至幾十個。美國原開發藥廠對生物藥品專利權保護隨著開發過程綿綿不絕、環環相扣的申請,逐漸築起一道防阻其他公司進入市場或與其競爭的「專利叢林」。

前述與化學藥品領域因原開發藥廠所擁有的個位數專利,或專利到期、或被挑戰至無效時,原開發藥廠透過「逆向給付」(reverse payment)協議來提供金錢或是各式各樣的優惠措施予學名藥廠,以推遲學名藥進入市場的態樣明顯不同;但其透過專利權的優勢與生物相似藥廠協議推遲生物相似藥進入市場,甚至是共謀劃分市場、私相授受,雖然有論者會認為此係專利權範圍的行使,惟其「以協議方式規定其中一方何時進入市場」,仍引發是否違反競爭法之爭議,且因生物相似藥品推遲進入市場所造成的高昂藥價,亦實質損害人民對藥品進用的權益。

是以,此態樣的訴訟如何攻防,法院如何論理;究竟,在反托拉斯訴訟這把寶劍出鞘後,是否得以AbbVie公司祭旗,值得專利從業人員與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界人士拭目以待。


《北美智權報》第237期更多精采文章:

騰訊、阿里和百度紛紛進場,「小程序」再度掀起大陸互聯網入口之爭

胡正大:38年職業生涯,參與並見證矽谷、臺灣、大陸三次�{業起飛

破除GDP的迷思:拼經濟也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

 
破除GDP的迷思:拼經濟也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
林士清/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台灣社會總有拼經濟等於拼GDP的迷思,以為高GDP就是經濟繁榮的象徵,歷任民選政府無不打著拼經濟的旗號邁進,但GDP無法反映真正的國民福祉。事實上,倘若將GDP成長作為衡量經濟的指標,2011年台灣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按照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這已是不俗的成績。相較於對岸的中國大陸,屆時台灣應該可以跨越中高等收入陷阱。

台灣社會對於GDP有著一廂情願的迷思,所謂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是以,GDP其實是一種流量的概念,反映的是一國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上的變化。黛安•柯爾(Diane Coyle)在「GDP的多情簡史」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明為何每個國家都愛GDP?因為可以騙取選票!尤其最受台灣人民喜歡的政見,就是「拼經濟」!

GDP並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或幸福,僅是政府財政收支的記帳本。起初,GDP其實被拿來評估國家可以花多少錢打仗;後來,不論是戰爭支出、戰後收拾殘局,都會對GDP成長造成極大的貢獻,GDP被拿來算不打仗,可以省多少錢。

曾經有人想過GDP應該要能夠衡量國民福祉,但最後仍不敵政治鬥爭。嚴格來說,GDP其實不是故意忽視你我的幸福生活,而是一開始,幸不幸福這件事,就不在GDP的考量範圍內。GDP增長率乃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增長;名義GDP增長率,則是直接用GDP總量計算的、未剔除物價變動的增長率。而GDP總量,是未剔除物價因素的名義數值,所以說真實的情況,可能只有數據的一半。

對於GDP誤判的第三類型錯誤

前閣揆張善政在媒體露出一則新聞:「轉型正義能為GDP增加多少?」,張揆認為課綱議題與轉型正義並無生產力,新政府應先反過來把有生產力的事情做好,例如把經濟和產業,證明有能力治好經濟後,再做意識形態的事情,外界會比較服氣。

圖片來源:pixabay

筆者先不對這個主張來下判斷,但政治學告訴大家,執政者通常會關注「經濟成長」來保住政權,在野黨時常高喊「分配正義」來扭轉下一次大選的態勢。靠國家幾個人來決定財政政策干預經濟,經濟成長無論如何總是有限,資源都會流向特權份子;靠大家兩隻手一個頭腦的自由經濟制度,經濟發展可以是無限且多元,自由繁榮由全民共享。操控國家機器的執政者握有絕對經濟大權,政客集體啃食最強的權力春藥,卻是當代政治最無情的真實現況。

台灣無論藍綠執政都陷入一個GDP成長的迷思。GDP是一種資訊,作為社會中個人生產的加總,重點並非總量,與薪資、人民生活幸福之間並無絕對關係,我們可將GDP作為衡量一國財政收支的工具,而非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GDP本身是一種會計帳,但其帳目複雜資料又難以精確。或許,新政府的財經部會可將GDP作為一種施政上的參考指標,而且認真調查、編制促使GDP盡量反映現實層面,供研究者及全民參考應用,切勿將GDP作為施政的唯一目標,枝微末節地追求GDP成長的政府。不信你看馬政府過度追求GDP,陷入高經濟成長率的迷思,最終還不是被選民用選票汰換。

對於GDP錯誤的觀點,會產生忽略現實層面的觀點,犯下統計學上所說的「第三類型錯誤」(正確的方法,解決錯誤的問題)。國際經濟學家利用GDP的演算對奈及利亞下了一個評估:如果考慮行動電信和好萊塢電影之類繁榮產業的成長,2014年奈及利亞的GDP會一舉增加40%,奈國的經濟規模會直追南非。奈及利亞或許不像英國或美國那麼富有,但這個在GDP指標意義下的窮國,卻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

另一個例子是70年代的英國,因為負債與GDP提供的警示,工黨政府而決定力行撙節,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的緊急貸款,但這個警示最後被證實誇大經濟危機,英國實際上根本不需要這筆貸款。事實上,當代國家仍然需要一個衡量工具,為評估國家財政,藉以確認施政方向。然而,黛安•柯爾在此書中要告訴大家的是:GDP在廿世紀也許是很好的衡量工具,卻越來越不適合21世紀的經濟現況,因為21世紀的經濟火車頭是創新、服務與無形商品。

中國大陸也陷入GDP迷思

中國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官方發佈的經濟數據長年來就一直被各界質疑,中國真實的GDP總量,多年來已成為諸多國際機構和經濟學家們爭論的焦點。按照官方數據,2017年中國GDP總量達到13兆美元,僅次於美國19兆美元,且早在2010年中國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2014年甚至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大陸應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過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未來恐怕受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變成又老又窮的華夏國度。

從1993年中國大陸正式將GDP作為核心經濟指標算起,根據GDP增長率數據計算,過去26年來(1993-2018),中國大陸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6%,名義GDP年均增長更高達13.4%。不過,深刻瞭解中國大陸政府與經濟之間的發展關係,必須理解政府和國企靠大舉借債來投資發展經濟;近年來中國力推去槓桿,就是為了緩解這種債務經濟所積累的巨大風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大陸大力發展動出口來拉動經濟;美國總統川普發起的美中貿易戰,已經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造成了下滑的壓力。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一直靠債務和出口驅動,無論是中國或是各國經濟學家們,對這一點並無異議。然而,主要的異議是,中國大陸通過高負債和出口發展起來的GDP,到底是「蛋糕」還是「泡沫」?中國官方持續強調GDP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糾纏,倘若GDP是不斷吹捧的泡沫,恐怕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按照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中國人均GDP可突破1萬美元,而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雙方誰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或中高等收入陷阱帶來真正的國民福祉,才是我們衡量GDP的真實意義。


《北美智權報》第237期更多精采文章:

2018年英國Unwired Planet v. Huawei案(一)全球範圍授權才算符合FRAND條件嗎?

修訂《逃犯條例》讓《一國兩制》崩潰  美國威脅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

【數位轉型專題】製造業和零售業如何迎接數位轉型挑戰?

 
進入AI世代,三大趨勢引領產業變革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1980年以前,資訊科技產業重視運算能力,引領風潮的是大型主機(Mainframe)和個人電腦(PC)。進入1990年代,通訊成為產業主流,資訊科技(IT)產業也更名為資通訊(ICT)產業,網際網路成為每部電腦的基本配備,也催生了無線通訊時代的手機、平板和雲端等產品或服務。

到了2015年前後,正式進入AI世代。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專案經理侯鈞元指出,AI世代看重的是智慧與感測能力,尤其在物聯網技術的推波助瀾下,各類應用正將全面開展。「而且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世代的交替週期愈來愈短,」他解釋,從運算世代、通訊世代到現今的AI世代,週期分別為10年、5年、2年,意味著產業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日後會大行其道的新商機,今天可能根本還沒出現。

AIOT、5G加入區塊鏈、電競、XR進入應用

進一步言,產業更新速度之所以能加快,是因為技術之間的積累關係。舉例來說,AI世代得以成真的兩大基礎:AIOT以及5G,就跟運算、通訊能力的突破脫不了關係。侯鈞元認為,AI的演算法與晶片設計,與IOT系統融為一體,就能夠擴大應用層面,做到產業內的垂直整合,「所以下一個階段的重點,就是在AIOT內建構完整的生態系,有完整的軟硬體解決方案,就能推動AIOT的快速成長。」

圖1:美國的Verizon,是全球第一家提供5G服務的電信商
資料來源:https://www.verizonwireless.com/5g/

萬眾矚目的5G,也已經在今年四月於美國、韓國正式推出,而全球更已經有超過兩百家電信業者投入5G網路的建構和試驗。侯鈞元分析,5G的首波應用仍以手機上網為主,以無線超寬頻的功能,推動高畫質影音傳輸、VR遊戲的發展;至於多連接、低延遲的產業應用,則會著重在車聯網、智慧工廠等方向。

整體看來,侯鈞元認為,區塊鏈(Blockchain)、電競、與延伸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將成為下一波的科技趨勢。首先,過去一提到區塊鏈,很難不聯想到炒作虛擬貨幣的負面印象,但在投機風潮退散之後,區塊鏈產業可望朝合理化的方向發展。舉例來說,過去幾年一直被詬病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濫發現象,可望逐漸被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Offering, STO)取代,將更符合法律規範。再者,區塊鏈也能與IOT相結合,進入製造、醫療、零售等應用層面。換句話說,虛擬貨幣的泡沫化並非區塊鏈的末日,反而是再出發的契機。

電競產業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圖2:Apple的雲端串流遊戲平台Arcade,預計將於今年9月正式運作。
資料來源:https://www.apple.com/apple-arcade/

電競與XR則是5G最讓人有感的應用領域。「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有人願意花錢、花時間看別人玩電競,」侯鈞元指出,電競產業從上游的遊戲軟體開發、營運和硬體廠商,中游的電競賽事承辦廠商、贊助單位、參與隊伍,到下游的網路直播媒體,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體系,2022年的亞運也已經把電競納為正式賽事。值得注意的是,Google與Apple也看到了這波商機,正準備切入雲端串流遊戲市場,預料將對現有的電競軟、硬體產業帶來不小變革。至於AR/VR,侯鈞元認為,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應用都發生在消費者端的遊戲產業,但真正的價值還是在企業市場,尤其是製造業中,可以降低操作失誤率,並提升跨部門的溝通效率。

那麼,即將而來的AI世代,究竟會呈現何種新面貌呢?侯鈞元認為,有三項趨勢值得注意:

1. 虛實整合新世界

科技不但使實體世界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使虛擬世界的互動更加真實。以前者來說,實際案例就包括機器人、自駕車、無人載具,而後者則有Apple Siri、Amazon Alexa等AI語音助理。侯鈞元指出,未來實體世界中的人類或機器,都會在虛擬世界擁有一個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例如人們只要戴上VR頭盔,就能在電競場域中創造一個新的自己。如此一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互動會更加多元,創造更多產業發展的想像空間。

圖3:Google的Duplex助理,已經能協助使用者處理對外事務,如餐廳訂位
資料來源:Google Duplex: An AI System for Accomplishing Real-World Tasks Over the Phone

2. 運算科技新轉折

當AI大量普及後,人類社會對運算能力的需求會大幅增加。「傳統的CPU已經不敷使用,就算再加上GPU很可能也不夠,」侯鈞元指出,深度學習演算法因為模仿人腦的神經網路,需要大量的平行處理能力,再加上物聯網中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的興起,使得AI專用晶片的需求愈來愈高。另一方面,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ing)的發展在近年也有長足進步,在摩爾定律即將走到盡頭時,量子電腦很可能是下一個世代的運算解決方案。

3. 人機共榮新社會

自從AI進入人類生活,最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到底哪一天人類會被AI取代?」但在侯鈞元看來,最有可能實現的反而是AI協助人類解決生活、產業上的各種問題,像是健康照護、物流運送、展區導覽等,都能看見機器人代勞的身影。隨著AI的實用性提高,這些應用場景也必然逐年增加。


《北美智權報》第237期更多精采文章:

台灣專利制度能否對工業設計的保護友善些?

修訂《逃犯條例》讓《一國兩制》崩潰  美國威脅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

電視購物頻道如何避免侵害文字商標

 
快魚吃慢魚時代:那些導入新創求轉型的大企業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08年金融風暴後,企業面臨裁員、減薪、無薪假等衝擊,激發年輕人及科技人才選擇創業,提供新創所需資源的加速器也開始出現。到了2013年,伴隨著Airbnb、Uber等新創獨角獸出現,迫使國際大型企業正視新創,也讓加速器功能開始改變,像是美國創新科技巨擘迪士尼(Disney)、汽車大廠福特公司(Ford)、歐洲大型電信公司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簡稱DT),都是結合新創進行數位轉型的知名案例。

企業創新從「被動找新創」到「主動孵化新創」

為加速數位轉型,企業界正在興起一股「CSE風潮」(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也就是企業新創參與)。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周維忠解釋,過去的市場是「大魚吃小魚」,中大型企業雖然資源充足豐沛,但是制式流程僵固,且有獲利壓力,只能著重在既有業務上,但現在已經是「快魚吃慢魚」的年代,中大企業要加快數位轉型腳步,避免後浪被吞噬,可以透過CSE方式,結合外部新創能量,同時也解決新創企業資源短缺、力求存活的問題,雙方合作共創互利雙贏局面。

圖一、中大型企業與新創企業結合的CSE風潮
圖片來源:2019/5/9「32nd MIC FORUM SPRING:數位轉型產業應用分享」,周維忠簡報

周維忠指出,由於技術與商業模式更迭快速,企業從過去等待傳統加速器孵化新創後進行收購,轉向主動成立加速器,也就是「自己養小雞」:利用企業加速器培育新創,透過母企業的品牌、通路,加速小雞成長並與公司接軌,過程中測試是否與母企業發展藍圖一致,及早發現有潛力的小雞,同時付出的成本也相對較低。

Disney:從倚靠專業到自設加速器

迪士尼自1928年開始,一直以科技創新聞名,包括第一部完全同步聲音的卡通片、第一部全彩卡通片、第一部動畫長片、第一個現代主題公園,都出自迪士尼之手。2013年時,新創獨角獸概念在矽谷出現,迪士尼意識到科技新創對於產業將帶來顛覆性改變,為了確保公司未來在媒體和娛樂產業的影響力,迪士尼積極為旗下影視娛樂(影視、音樂、戲劇等)、酒店及度假村、傳媒網路(體育頻道、電視相關)、消費產品與互動媒體(周邊商品生產及手遊等)四個業務板塊陸續導入新科技。

翌年,迪士尼在美國洛杉磯成立了「迪士尼加速器」(Disney Accelerator),在每年夏季向新創團隊招手,獲選的十家新創企業,除了能獲得迪士尼12萬美元的資金投資,還會在為期三個月時間內,訪問迪士尼創意園區的共同工作空間,並得到迪士尼高層、投資者,以及娛樂和技術領域著名商業領袖的指導機會。成立五年以來,迪士尼加速器已投資了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的機器人、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訊息傳遞以及VR和AR等技術公司。

圖二、2014年Disney自設加速器Disney Accelerator。
圖片來源:disneyaccelerator.com

表一、迪士尼加速器簡介 資料來源:MIC,2019年5月
啟動時間2014年夏(2019年第五屆)

每梯團隊

10家新創(每年1梯)

培訓時間

每梯12週

聚焦領域

影音串流、廣告科技、機器人、人工智慧、穿戴式設備、AR/VR、3D列印、電競遊戲等多種技術等

圖三、迪士尼加速器計畫內容
圖片來源:2019/5/9「32nd MIC FORUM SPRING:數位轉型產業應用分享」,周維忠簡報

此外,迪士尼曾經斥資併購電玩開發商,只是過去成績一直不佳,但迪士尼並沒有放棄開發電玩和電競遊戲領域,而是選擇改以加速器小額投資、孵化方式投入,像是2016年迪士尼加速器計畫入選的團隊中,即有一家是廣告商與電競人才媒合平台Ader,每月瀏覽人數超過5000萬;2017年,迪士尼又透過加速器投資一家持有知名電競戰隊Team Liquid的電競遊戲開發公司aXiomatic。Team Liquid是美國和歐洲的頂級電子競技團隊,擁有60名職業球員、教練和分析師,以及超級聯賽遊戲的少數股權;同年還投資另一家虛擬引擎技術的電玩開發公司Epic Games,Epic以創造Unreal、Gears of War和Infinity Blade系列遊戲以及Fortnite、Paragon和Robo Recall等新遊戲而聞名,是虛幻引擎技術的創造者,並進行電影製作、設計和模擬。2018年迪士尼加速器的投資名單中,又新增以現場遊戲、娛樂和創意藝術為主的電競直播平台Caffeine,顯見這幾年迪士尼仍不斷用加速器在嘗試新的領域。【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37期:【數位轉型專題】快魚吃慢魚時代:那些導入新創求轉型的大企業


《北美智權報》第237期更多精采文章:

騰訊、阿里和百度紛紛進場,「小程序」再度掀起大陸互聯網入口之爭

破除GDP的迷思:拼經濟也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詛咒

加拿大專利規費之減免規定

 
加拿大專利規費之減免規定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申請及維護加拿大專利的收費可分成6大類,包括(國內)申請費、國際申請費 (PCT) 、發明專利相關費用、一般行政費、資料和文件費用、以及年費。如同許多其他國家IPO一樣,加拿大專利局(CIPO)在一些項目上也提供適用小實體 (Small Entity) 客體之申請人規費減免的優惠。然而,究竟什麼樣的企業或是申請人,才算是小實體適用規費減免之客體呢?簡述如下。

規費減免適用客體

如同大部分國家,小實體之定義以企業人數為主,和資本額沒有關係。就加拿大專利規費減免規定,小實體為「雇員人數不超過50人之實體(含個人)或大學」。但不包括以下狀況:

  • 該實體直接或間接為非小實體者掌控;
  • 發明相關權利已轉讓授權或有義務(不含「不確定義務、附條件義務("Contingent Obligation"))轉讓授權予非小實體者。

依據加拿大智慧財產局CIPO官網指南[1]規定,是否具有小實體資格,是以申請日或PCT案進入加拿大國家階段之日的狀況為判斷基礎。例如,一公司在申請日當天雇有10名員工,五年後即使雇員人數增為200人,也不會因此喪失小實體資格。

注意事項

CIPO不會主動辨識申請人是否為適用小實體之客體,因此程序上申請人需先提交小實體聲明才能繳小實體規費;這紙聲明需由獲申請人授權的代表人簽字,並註明簽字人的姓名職稱。聲明隨時可提交,但若於聲明提交前已先繳大實體規費者,無法據以請求退費。

不過,雖然加拿大專利相關法規有前述之規定,但因CIPO執行細節仍有待釐清,且加拿大法院判決認為,實為大實體卻誤繳小實體費用的風險始終存在。

據加拿大複代理人引述加國法院的說法:「無論申請人再怎麼努力做事實釐清,還是無法完全排除誤判的可能」。例如,沒有法院指導,申請人就無法確定「直接或間接為……掌控」、「不確定義務、附條件義務」等用語的意涵;再比方,個別人員是否應算作加國小實體定義下的雇員,有時也未必能直接判定。

若要請求延長繳費期間以補繳差額、修補錯繳小實體規費的錯誤,需先取得官方同意,然而CIPO並無相關規範,無法確知這類請求能否取得官方同意。

由於CIPO規費相對不高,所能取得的費用優惠也有限。然而,申請人一旦誤判大小實體而錯誤繳費且未及時更正,將導致專利失效,因此,加拿大的複代理人建議客戶申請時,一律繳納一般(大實體)規費。

規費減免規則

部份發明專利規費及年費可減免50%,表1為比較普遍的收費項目及費用金額。

表1. 加拿大專利規費中較普遍之收費項目及費用金額(單位:加拿大元) 資料來源:CIPO;製表:李淑蓮,2019/5/16

 

項目名稱

標準收費

小實體收費

1

遞交費 (Filing Fee)

400

200

2

實審請求 (Request for examination)

800

400

3

加速審查請求 (Request for advanced examination) (如為環保潔淨相關科技則此項不需繳納)

500

500

4

領證費 ­- 領證前繳納 (Final fee – before grant)
* 100頁為限,超頁費為一頁 6元

300

150

5

維持費

標準收費

小實體收費

 

送件申請後第2、3及4年

100

50

 

送件申請後第5、6、7、8及9年

200

100

 

送件申請後第10、11、12、13及14年

250

125

 

送件申請後第15、16、17、18及19年

450

225


《北美智權報》第237期更多精采文章:

進入5G時代,企業專網市場成長可期

中美貿易危機,反而是台灣產業轉機

胡正大:38年職業生涯,參與並見證矽谷、臺灣、大陸三次�{業起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