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雪奇緣」到「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到「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它們都大賣,它們都用網路行銷。
一九三四年喜歡說故事的迪士尼,推出「白雪公主」,述說用友誼與愛情如何戰勝邪惡,也開創故事主角的商業行銷。當時白雪公主海報處處可見,可是畫面各有不同:有些是公主和小動物的森林探險,也有小矮人歡樂嬉戲,白雪公主親吻矮人光頭讓他樂不可支,更成為經典。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肖像也做成杯子、帽子、遊戲、唱片。就用這種行銷,電影賣得嚇嚇叫。
到了二○一四年,「冰雪奇緣」推出,已是網路時代,行銷手法更見創新。
「冰雪奇緣」改寫自安徒生童話「冰雪女王」,動聽的主題曲一出就擊敗居首的碧昂絲,排行榜奪冠。女主角艾莎聰明漂亮,勇敢堅毅,是年輕女孩嚮往的女神;調皮愛耍寶的雪人「雪寶」,常讓人哭笑不得。故事、主題曲、加亮麗的主角,具備完美電影特質,但它的數位行銷更令人驚豔。
怎麼行銷呢?迪士尼把電影定位為青少年「約會片」,用IG、推特、Youtube接起年輕世代的社交鏈;架設專屬網站,能下載APP和遊戲,運用新科技,增加互動和認同。藉著女生的喜愛,變成男女生約會必看電影,要是沒看這電影,「簡直遜斃了」。
「數位時代就用數位行銷」,迪士尼現在一定要用數位打造娛樂王國。沒錯,科技不但讓行銷手法日新月異,更能提升創意的極限,改變影視娛樂產業的可能。
剛完結篇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讓人看到另一個驚奇。
這齣劇演出近十年,二○一一年在知名的HBO聯網首次播出,超級大戲屢創佳績。完結篇首播有一千九百萬人同時收看,刷新HBO和奇幻電視影集的最高紀錄。怎麼做到的?
很多長壽劇會因時間拖長而流失觀眾。HBO反而用「時間」為「冰與火之歌」培養像宗教般熱情的追劇迷;HBO針對「權力遊戲」每齣戲的不同重點,讓觀眾體驗各大家族之間爭奪「鐵王座」的權力鬥爭。HBO善用社群媒體,讓觀眾關心每一集劇情的震撼與敬畏、厭惡和歡樂。手法就是讓不同角色的粉絲猜測和對立,觀眾尤愛猜測角色的生與死。
「權力的遊戲」中錯綜複雜、亂倫暴力的故事情節,激起觀眾在社交媒體對劇情即時剖析及熱議,各種活動鼓勵觀眾分享心得,粉絲更在平台分享自己對劇情的藝術創作,造成話題。
這些宣傳討論激起美國以外粉絲的好奇心,用盡方法尋找未授權的影帶,無形中成為免費促銷。光在全球YouTube頻道收看片段的觀眾,就高達近一點八億次,粉絲自行提供分享影片,更超過十四億次。這就是數位行銷。
創下台劇高收視的「我們與惡的距離」,HBO也幫忙推上國際。此外資策會也用大數據,找到台灣人最關心的議題:媒體亂象和廢死,讓劇情從無差別殺人,碰觸人性善惡與恐懼,更把扣人心弦的議題和人類困境,用深度融入劇情。
再早,「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先以關鍵字「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帶紙巾」形成話題,登上抖音熱搜冠軍,再用另一組關鍵字進入微博熱搜榜排行,光在大陸就創下近四十億台幣票房。
這個時代,科技和文創內容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愈是交纏向上,綜合效果愈大。原創更需要數位技術加值,才能走向世界。(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